(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恩施市清江民族学校 郭秀林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困扰产生于学习过程中,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解决。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挖掘教材,找准切口。教材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素养的载体,各学科教材中潜藏着丰富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只要细心开掘,精心设计,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它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有效发展。
如语文教材中的《梅花魂》可以涵养孩子们的爱国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厚植孩子们的理想信念;《玲玲的画》告诉孩子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音乐教材中的《风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自然时培植对大自然的情感;《送别》不仅对学生的价值观是一次塑造,也让学生体验到友情的美好。
捕捉契机,巧妙融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时常会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教师只要善抓契机,巧加利用,就可收到培育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实效。
如科学课上会做很多实验,做实验时常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教师在引领学生观察、设计、调整实验方案、探究、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学思维品质;语文课上,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会有不同观点、不同看法,那就让学生充分提出所惑、畅谈所想、抒发所感。在对人物的认知里、在思维的碰撞里、在智慧的闪现里,学生独立判断、选择的能力等得以培养,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个性品质。
评价加料,有效促进。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抓手,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如果在评价的过程中积极地加上“真诚”这味料,毫无保留地用微笑、眼神、言语真诚地告诉孩子:“我、我们喜欢你;我、我们理解你;我、我们喜欢你这样做……”加得恰到好处,就能极大鼓舞学生在更好的情感体验中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塑造心灵,还能有意识地、自主地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只要教育者用心探索,找到渗透路径,就可以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