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段子手朱广权,又火了一把。
这次,倒不是因为说了“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而是出现了导播失误。
在节目《共同关注》里,因导播在放广告时误切主持人画面,所有人都看见了朱广权在节目间隙“放松”的片刻。
(相关资料图)
图源:《共同关注》该说不说,这低头扭肩的样子,还有点像团宠安欣呢。
图源:《狂飙》比起正儿八经的新闻播报,观众还真就爱看这种出糗、嘴瓢的尴尬时刻,节目刚播不久,朱广权就喜提热搜。
看电视里的人犯错,其实是互联网“老传统”了。
不管你来自国内国外,不管是新闻还是剧集,只要有穿帮或失误,统统逃不过网友的火眼金睛。
1
“欢迎收看,新闻30昏”
在抖音和快手还没有风靡的年代,想看爆款视频,得上微博或QQ空间。
打着优酷、搜狐水印的古早视频,在这两个平台疯狂传播着,那时候判断一条动态火不火要看“转发量”,不看点赞数。
有网友制作央视直播失误集锦,系列视频从2014年开始放送,一共更新三季,仅微博端视频播放量就破亿。
图源:@世界停止喧嚣视频里最好笑的内容莫过于主持人嘴瓢,把“新闻30分”说成“新闻30昏”,“赛龙舟、吃粽子”说成“赛龙邹,刺粽子”。
有“好事者”,统计了失误集锦中出现的主持人名单,李梓萌以13次失误频率高居榜首,有网友提问——如果每次失误扣1000元,请问,李梓萌一共扣了多少工资?
图源:传媒帮观众闯进镜头造成的意外效果也值得人反复回味,如果你还不知道“xxx,退钱!”梗,我只能说,这些年的浪你是白冲了。
被盘出包浆的视频里,是目睹国足失败的球迷在绝望嘶喊——要国足退门票钱。
没见过这阵仗的主持人强忍慌乱,只能用“啊我相信大家的心情一定是五味杂陈的”话术,匆匆调转话题。
即便镜头转移,还有满脸涂红的铁杆球迷在不依不饶地吼叫。
国外的直播事故更荒谬,youtube上的爆笑集锦,是一个比一个离谱。
某教授连线直播到一半,小孩突然闯入镜头:
这就算了,过了一会儿,踩着学步车的婴儿也大摇大摆冲进房间:
惊慌失措的监护人飞奔进门,宛如拉小猪:
户外播新闻,伞被大风刮跑,真算不上什么:
播一半鼻血止不住的也有:
主持人背景里突然出现一个人端起花瓶喝里头的水才叫诡异:
不过,这些“狂欢”素材似乎很久都没更新了——能找到的,基本都包了浆。
就连此前最火的“央视直播失误集锦”,也在持续三年后,于2017年停止了更新。
朱广权的最新失误,算是这几年“不可多得”的瞬间。
怎会如此?
2
“正经人谁看电视啊”
是主持人都不出错了吗?
还是说,大家训练有素,失误逐年减少?
我想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大家都不看电视了。
话题转得稍微有点快,但你品品,是不是这逻辑:
在茫茫素材大海中捞出几秒失误片段不仅需要时间和耐心,还得你有看电视的习惯。
环顾身边,愿意蹲守在电视机前的人都没几个,更不提“大海捞针”般的剪辑。
这些年,电视操作越来越复杂,难度堪比蜘蛛纸牌最后一关。
以前的电视只需要按“开机”,一百来个电视台花里胡哨任君挑选。
现在的电视,标配两个遥控器,一个开机,一个换台,大部分时候,人们得试好几次才能找到规律。
我家里本来就对智能设备不明就里的老人,遇到纷繁的开机界面和一水儿的广告页,更是找不着北。
不仅如此,现在的电视版权也极为分散,此前换个台就能看不同的电视剧,现在你得在十来个电视APP里反复横跳——下载起来也是麻烦事。
想多看两集?不好意思,收费。
乖乖充钱?不行不行,这个平台是这个平台的费用,想换到另一个平台,那是另外的价钱。
大费周章斥“巨资”充完会员,想着可以美滋滋刷剧了,平台一个通知就把你打回原形——
因合作方版权限制,资源暂时下架!敬请谅解!
就在这一刻,你终于决定放弃电视,拥抱短视频。
不过,就算没有复杂的操作,短视频也已经早早抢占了人们的注意力。
比起电视里不播个七十集就不愿意收尾的爱恨情仇,还是短视频里为爱疯狂的情节更吸睛。
相比正儿八经的新闻播报,直播现场的猎奇视频更让人惦记。
强刺激、高频率,实在令人上瘾。
换句话说,一个简单的新闻失误,哪有短视频卖丑的内容好玩儿呢?
你在看第一段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
啊,就这?
还不如去看giao哥。
3
我们还能活在现实里吗?
80年代的四大件之一——电视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可有可无的家具了。
投影仪能自由连接网络资源,甚至,有人发现放弃装电视后,原本留出来的电视墙可以大玩花样。
即便家里还有电视,也不过是想在玩手机或者做饭时有个背景声,不至于显得屋里太孤寂。
电视,正在淡出我们的生活、失去它的功能。
曾几何时,我最期待的事就是放学后能甩下书包,一边吃冰棍一边追《还珠格格》和《少年包青天》。
图源:《少年包青天》那时,周杰刚照顾完失明的紫薇,转眼就要在额头上画个月亮去破案。
为了保护视力,家人要求我离电视必须隔两米远,但我会偷偷骑在小板凳上,一寸一寸向前挪。
如果在家偷看,还得赶在父母回来前给电视机的后半部分降温,以防露馅。
言情片,就看《金粉世家》和《情深深雨蒙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金燕西和尔豪都是我在草稿纸上写得最多的名字。
图源:《金粉世家》大一点儿的小孩,喜欢看《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还有《封神榜》。
图源:《渴望》葛优的贫嘴、陈浩民的变身,成了能反复在脑海里咀嚼的名场面。
图源:《封神榜》TVB更不必提,叶璇还是公认的TVB女神(未被下降头版),欧阳震华则是台柱子,一口一个“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图源:TVB也不是非要看那几集不可——更重要的是,遇到好剧时,能和哥哥姐姐坐在一起讨论剧情,大骂恶毒女配。
到了饭点,能端起饭碗站在门后,偷偷看几眼父母喜欢的都市新闻。
图源:湖南都市第二天上学,也能和同桌唠几句,聊聊“洛晴川穿越”。
图源:《宫》当时的电视,不仅能提供优质内容,也承载了许多社交功能。
有多少友情源于对同一对CP的上头,又有多少话题来源于不自量力的反派。
但,当我把画面切到2023年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们不再在意电视了。
我们也不再互动,不再进行密集的交流。
大家会围坐在电视机前,各看各的手机,只当弹出的广告音量陡然增大时,才会有抬头的可能。
即便是号称收视率最高的春晚,也比不过手机里五花八门的信息流。
整个客厅里,除了主持人喜气洋洋的自嗨外,还有短视频魔性的BGM声,以及大家不连续地、干咳般的笑声。
我感受到的是家庭的内在分裂——精神意义上的不同频、不交流,比物体意义上的分离更为可怕。
智能手机,让我们比从前快乐了吗?
似乎没有。
当冗杂信息带给人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当刷手机也变成一种无意义的、重复的手指劳动时,我才意识到一个恐怖的事实:
我们比从前的任何时候都要孤独。
社会学家项飙曾提出过“附近的消失”,意指现代人或许会关心国家大事、大学的世界排名和每个人的收入,但却不愿意了解父母和邻里日常在做什么、自己所处的社区正在发生什么。
图源:《十三邀》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看见世界的窗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附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比预想更宏大的世界,但我们所在的土地却早已在精神上瓦解。
所以,现代人最常见的感受是“孤独”,最渴望的体验是“连接”。
说回主题吧,电视的消失其实是一种时代的必然——随着技术发展,不便携、不经济的产品必然会被更方便实惠的产品取代,这无可厚非。
但需要警惕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欢聚、相伴和交流也随着电视一起消失。
春节期间,《狂飙》为什么那么火?
除了内容过硬之外,也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团聚空间,在追剧的时候,你可以和家人坐在一起,放下手机,讨论剧情的高光时刻。
图源:小红书,被《狂飙》团聚的家人们大家对《狂飙》的喜爱背后,暗含着回归现实生活后的欣慰与满足。
是的,我们可以不关注主持人的嘴瓢,不关注剧情的bug,甚至,真的抛下电视——但你一定需要真实的生活。
而我们的生活,不在短视频里,不在信息流里,也不在千万条种草的笔记中。
它在与邻居的对话里,在对天气的讨论中,在去菜市场还价的场景中,在真真切切的现实里。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