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正式发布了《新电池法》(下称“新法”),以替代现有的2006/66/EC电池指令,基于对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的治理思想,实行以电池商品的原材料开采运输为始,涵盖生产制造,一直到以回收再利用为重点的全链路碳排放监管。其中重点提出了对废旧电池回收率、再生材料使用率、碳足迹、电池护照等多方面要求,堪称动力电池发展史上最严苛的碳管理政策。此次新法发布同时已设置明确的进度计划表,将于2023年7月10日起分阶段实施。
(资料图片)
新法此次专门将动力电池从工业电池分类中独立,其对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的重视已经昭然若揭。可对起步晚,基础弱的欧洲企业而言,面对如此苛刻的新法,一个新问题被抛到了眼前:谁能带欧洲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新法落地猛如虎,轮到谁害怕了?
新法对减碳目标相关要求堪称苛刻,以电池回收为例,新法要求2031年底达到80%;电池回收所涉及材料,到2027年回收锂资源一半以上,钴、铜、铅和镍达到90%以上。而在概念相对较新,却被明确要求必须提供的电池护照方面,则要求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电池商品上的二维码,快速获取从原材料到生产制造、从化学成分到技术规格、从运输到回收、供应链数据等多项内容的全部碳足迹。
虽然欧盟推出新法的本意是推动欧洲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但在如此苛刻的碳管理条件面前,全球电池企业都开始了备战行动,唯独留下本土企业倍感尴尬。
作为在化石能源时代吃尽了红利的欧洲车企,到了以锂电池为核心的电动汽车时代初期,既得利益者们却仍然没有动力拿出转型的决心。直到今年电动汽车在欧洲销量增长同比去年同期达到了66.2%,欧洲车企才发现在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电池工业上,从底层理论、工程技术、产能、实践经验上都已经处于绝对落后的水平。而电池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产业,即便能够得到天量资金注入,倘若没有脚踏实地的实践积累,也不过是拔苗助长而已,烧光了数亿美元的A123已是全球电池后进的前车之鉴。
尽管新法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本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可如果一旦本土企业投入到市场经济中与外来企业展开真正的竞争,别说是去考虑碳管理层面能否合规,恐怕能否量产出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产品都是未知数。
一方面是极速扩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是过于薄弱的产业基础,突然面临如此严苛的政策要求,欧洲车企几乎只剩下了一条路:和先进企业合作。
世界电池看东亚,东亚电池看宁德
当前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宁德时代是完全无法绕开的关键企业。中国作为占据全球电池产能70%的电池大国,宁德时代是中国电池的执牛耳者,其市场占有率连续六年位列全球第一。
在生意场里,为了避免被竞争对手取得“赢家通吃”的战略高地,所有的合作都必然要遵循强强联合的基本规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奔驰绝对无法接受自己的续航不如宝马。 而能让车企获得如此优势的,日韩的LG做不到,SKon做不到,松下也做不到,中国第二梯队的国轩高科、中创新航更做不到,比亚迪尽管规模庞大,产品却不占绝对优势,甚至不外供,唯有在产品性能和量产能力都已经达到了业内极致的宁德时代此时正待价而沽。
在欧洲企业锚定的可合作范围里,最耀眼的是由中日韩三国构成的东亚电池高地,中国是这块高地中毫无争议的先进,而宁德时代则是中国电池工业中的那颗明珠。
在欧洲即将崛起的电动汽车市场中,谁能先一步和宁德时代合作,谁就能更快地获得技术与生产方面最前沿的洞察与实践。而在生态较封闭的汽车工业生态当中,最好卖的技术产品往往意味着最强的竞争优势。做了上百年汽车生意的欧洲老板们当然比谁都清楚:在工业成本高企的欧洲市场里,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存续能力可以直接划等号。
时值新法出台,对碳管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无疑更将宁德时代的优势地位托了上去。毕竟相比已经建成了全球第一家零碳工厂、达到全球最大电池回收规模、最高电池材料回收水平、最早参与到电池护照概念制定的宁德时代,还有谁能更好更快地帮欧洲人产业升级呢?
这场合作显然将彻底改变世界能源史。据宁德时代半年报显示,其图林根工厂已经顺利投产,匈牙利的在建工厂也已迎来了奔驰的订单,预计两到三年内,产能将达到110Gwh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