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偃师县志》所载的
(相关资料图)
“偃师八景”诗
胡树青(古文化学者)
偃师八景和偃师八景诗,这是广大读者关心的热点之一。然而近年来对于这方面的报道却频频出现错误,致使广大读者蒙受了不小的误导,产生了许多困惑。
为此,笔者特就所见的不同版本的偃师八景诗做一番考校,希望此举对广大读者阅读古代诗文有所裨益。
对于偃师八景诗,明清以来历次官修的《偃师县志》,均以不同形式对之有所载录。
可是,对之的载录,历次官修的《偃师县志》并不一致,乾隆五十四年《偃师县志》的修纂者对于“旧志”将“八景”诗录入县志颇为不满,该志在《自序》中写道:“八景无关政要,则遵灵寿志汰之。”说“八景”与“政要”无关,于是按“灵寿志”的取舍原则把这部分淘汰掉。
据相关资料,所谓的“旧志”实指乾隆五十四年之前历次修纂的偃师县志,盖有多家,并非一部县志。然而因年久、水患,“旧志”留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笔者见到的只有明朝弘治十七年、清初顺治十六年、康熙三十年修纂的《偃师县志》,这三部“旧志”各是怎样对待偃师八景诗的?乾隆偃师县志批评的矛头究竟指的是谁?这得把三部县志仔细阅读后才能明白。今天就按时间先后顺序,先从弘治《偃师县志》开始,看该志是怎样载录偃师八景诗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些人在发布有关偃师八景诗的报道时,因盲目抄袭,随便转发,竟把未经审核订正的诗文公诸于众,致使以讹传讹,甚至错上加错,把有关诗文弄得错误百出。
为了避免上述错误,笔者特对原件原文谨慎考校,把“考校好”的偃师八景诗放在前面公布出来,以满足引用、转载的需要。而把含有讹误的“原文”放在后面考校,两者互不混淆。
(一)
经过慎重考校的弘治《偃师县志》所载的《偃师八景》诗:
城南春意
花县城南万象新,蔼然春意总宜人。
鲜葩藉雨匀香粉,稚柳含风袅麴尘。
林际护晴云气薄,田头催种鸟声频。
满前无限生生者,尽属乾坤发育仁。
杨村晚渡
杨村渡口夕阳斜,野色苍茫入望赊。
杖锡僧归林下寺,待船人立水边沙。
渔歌互答将收网,牛铎锵锵未息车。
记得向来经过处,淡烟疏树集昏鸦。
缑山夜月
暮云收尽月华清,此际缑山分外明。
魄丽九天当绝顶,光极万壑彻深更。
孤猿仰望攀萝啸,幽鸟惊栖匝树鸣。
曾有昔年骑鹤客,碧桃花底坐吹笙。
北邙霁雪
邙山久雪乍开晴,景色无端画不成。
岫列频频消积玉,舒林稍稍落飞琼。
阳回太谷光无际,冻解流泉暗有声。
最是望中奇绝处,迢迢曲径一樵行。
寺庄农耕
百顷膏腴绕寺庄,春深农事正忙忙。
耦耕已遍南东亩,耰种哪分远近疆。
倦犊卧烟芳草绿,轻蓑带雨落花香。
辛勤莫计年丰歉,水旱蛙声已卜将。
夹河渔唱
生计常年在夹河,渔舟维处便高歌。
桃花渡口传来远,杨柳津头听得多。
度水新声频欸乃,临风别调更那何。
煮鱼沽酒斜阳里,醉向蓬窗卧绿蓑。
伊洛合流
二水西来此合流,禹功疏导此千秋。
远分熊耳从东注,稳载龟书自上游。
河势遥随山势转,波光长曳练光浮。
直将终古兴亡恨,送到苍茫青海头。
马鞍山色
县城南望马鞍山,山在云霞缥缈间。
一道连峰连黛色,半空飞雨洗苍颜。
高岩日出晴风霭,深谷烟霏夕鸟还。
何用丹青巧传写,天然图画在人寰。
以上为经过笔者反复考校的弘治《偃师县志》所在的偃师八景诗。
(二)
以下是弘治《偃师县志》的原件原文。
笔者所见之弘治《偃师县志》,是天一阁藏本,原件为手抄版本,志文中添笔画、少笔画、异体字甚至错别字颇多。
不过多属抄写者文化水平不高或笔下之误造成的,大多是“明伤”,一般说此类错误很容易看出来。下面就对所载的偃师八景诗逐一校核纠错并简明释读(为了提示原本的讹误,笔者特将相关之处办成红色):
【原文】:
城南春意
花县城南万象新,蔼然春意总宜人。①
鲜葩籍雨匀香粉,稚柳含风袅麴尘。②
林际护睛云气簿,田头催种鸟声频。③
满前无限生生者,尽属乾坤发育仁。④
【简释】:
纵观明清以来的偃师县志,所载偃师八景(有图,有诗),都是以偃师县城为中心,其展示顺序也是围绕县城由近及远安排。《城南春意)自然列为第一首。
①花县城南万象新,蔼然春意总宜人:交代了观景点在花县(直至明、清还在使用的古代偃师县城,京城“老城”)南,其特点是春色宜人。
②鲜葩籍雨匀香粉,稚柳含风袅麴尘:颔联写景。鲜葩,初放之花朵。籍,应是“藉”之笔误。“藉”(jiè),凭借。匀,均匀,这里作动词。此句以花写雨,说初放的鲜花借着细雨把花粉花香散播开来。稚,幼小的。含风,柳在风中,风不大,似有若无。袅,柔弱、缭绕,也形容杨柳在微风中摆动,这里做动词。麴(ju),与“麯”同意。麴尘,酿酒时酒麯产生的霉菌。麴尘的颜色为黄色,初生的桑叶特有的黄色,此句可理解为稚柳在微风中袅袅摆动,姿色婀娜妩媚;也可理解为微风之中散发着袅袅酒麯之香。
④林际护睛云气簿,田头催种鸟声频:睛,当为“晴”。云气簿,应为“云气薄”,意为林间飘荡着薄薄的云气——这一句从视觉描写。田头传来声声催种之候鸟鸣叫——这一句从听觉描写。
⑥满前无限生生者,尽属乾坤发育仁:此为诗人对于花城春景的感慨,说眼前这无比美妙的无限生机,都是乾坤大发仁慈赐予人民的绝好景物
【原文】:
杨村晚渡
杨村渡口夕阳针,野色苍茫入望赊。①
杖锡僧归林下寺,待舡人立水边沙。②
渔歌互答将牧网,牛驿锵锵末息车。③
记得向来经过处,淡烟疎树集昏雅。④
【简释】:
杨村渡口,地在偃师城南伊洛两河交汇后的“伊洛河”上,是偃师境内最大的渡口。“杨村晚渡”是“八景”的又一景。
①杨村渡口夕阳针,野色苍茫入望赊:夕阳针,应是“夕阳斜”。斜,(方言音:siâ),和赊在古代应属同一韵辙的字,许多古诗都把斜、赊、花、沙、家同押一韵,据此推测,“赊”在普通话读中“she”,丢失了古音。赊,悠远辽阔的意思。这一句是诗的首联,点名时间地点为傍晚的杨村,所见之景野色苍茫辽阔。
②杖锡僧归林下寺,待舡人立水边沙:颔联写景。杖锡,也即锡杖,和尚所持禅杖的泛称。“舡”,“船”的异体字。对偶句,上句写了还归林下寺院的僧人,下联写在河边等候渡船的行人,对仗自然而工整。
③“渔歌互答将牧网,牛驿锵锵末息车”。渔歌,渔人们唱的歌谣。牧网,应是“收网”之误。牛驿的“驿”,错别字,应为“牛铎”。铎,铃铛。牛铎,牛脖子下系的铃铛,俗称“牛(ôu)铃”。古代的耕牛都系牛铃,这是有科学原理的。耕牛是反刍动物,“反刍”,指牛在进食草料时并不细嚼慢咽,是先把草料吃到肚里,回过头慢慢地从胃把没嚼碎的草料再返回到口腔内,细细咀嚼,这叫“反刍”,土话叫“牛(ôu)倒沫”。牛在倒沫时,不可被各种杂音惊扰,佩戴有牛铃正为解决这个问题,反刍时牛脖子的肌肉就会有规律地抽动,牛铃就会跟着“当啷,当啷”响动,这就掩盖了其他杂音。因此牛的铃铛就一直佩戴在脖子上,拉车时亦然,所以有“牛铎锵锵末息车”。末息车,应为“未息车”,即牛车还在行路。而“牛驿”简直就不是词语。
④记得向来经过处,淡烟疏树集昏雅:尾联仍然写景。疎,即“疏”。雅,同“鸦”,即乌鸦。在古代,乌鸦是常见的以群居为习性的鸟类,特别是在黄昏时候,乌鸦常常成群成群地栖息到大树上,集昏鸦是写实,扣住了“晚渡”的题意。
【原文】:
缑山夜月
暮云牧尽月华清,此际缑山分外明。①
魄丽九天当绝顶,光极万壑彻深更。②
孤猿仰望攀萝啸,幽鸟惊栖匝树鸣。③
曾有昔年骑(雀鸟)客,碧桃花底坐吹笙。④
【简释】:
缑山在偃师县南部,此地为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驾鹤升仙之所。作为偃师八景之一,其他七景都是白天所见,只有缑山之景在夜里。
①暮云牧尽月华清,此际缑山分外明:牧,应是“收”之笔误。此句点明地点在缑山,时间在傍晚,景色是天空无云,月光明亮,此点题之笔。
②魄丽九天当绝顶,光极万壑彻深更:魄,卢仝诗:“初露半个璧,渐吐满轮魄。”此处指代圆月。丽,附丽,高挂于天空叫丽天。九天,极言天之高。此句写景,彻深更,言月照时间之长。大意是,圆月当空,照耀缑山顶峰,月光照遍千峦万壑,彻夜通明。
③孤猿仰望攀萝啸,幽鸟惊栖匝树鸣:匝,环绕。此句写景,在月光照耀下,孤猿仰望明月攀着藤萝高声啸叫;幽鸟被惊起绕树鸣叫。这是化用古人“月出惊山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枝三匝,无指可依”之意。
④曾有昔年骑(雀鸟)客,碧桃花底坐吹笙:骑(雀鸟)客,应是“骑鹤客”之误,骑鹤客指代升仙太子王子乔,王子乔好吹笙,会以笙作凤凰鸣,后来在缑山升仙,碧桃花底坐吹笙写同一人。这里用联想手法,有强烈的怀古情味。
【原文】:
北邙霁雪
邙山久雪乍开晴,景色无端盡不成。①
岫列频频消积玉,舒林稍稍落飞琼。②
阳回太谷光无际,冻解流泉暗有声。③
最是望中奇绝处,迢曲径一樵行。④
【简释】:
邙山又称邙岭,在偃师县城之北,东西绵长,无有险峰。雪后放晴是北邙美景。
①邙山久雪乍开晴,景色无端盡不成:地点,邙山。时在雪后放晴。盡(“尽”字的繁体写法),应是“畫”(画)字的笔误。说邙山久雪放晴,景色无比美妙,难以画出来。此句点题,又概括了景色的特征。
②岫列频频消积玉,舒林稍稍落飞琼:岫(xiu),山,山洞。此句从视觉抓住雪后晴霁,冰融雪消的场面,以“积玉”“飞琼”作比喻,很贴切。
③阳回太谷光无际,冻解流泉暗有声:此句颈联从听觉写冰融雪化,流泉有声。
④最是望中奇绝处,迢曲径一樵行:末句少一个字,应是“迢迢曲径一樵行”。山水画中画一人物,画就活了,亦点睛之笔。
【原文】:
寺庄农耕
百顷膏腴绕寺庄,春深农事正忙忙。①
耦耕已遍南东亩,耰种那分远近疆。②
倦犊卧烟芳草绿,轻蓑带雨落花香。③
辛勤莫计年丰歉,水旱蛙声已卜将。④
【简释】:
寺庄,村名,在偃师县城西南,是古老而有名的农村。
①百顷膏腴绕寺庄,春深农事正忙忙:此联写景。顷,田亩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膏腴,比喻土地肥沃。说寺庄被万亩良田围绕,此时正是春耕繁忙之时。
②耦耕已遍南东亩,耰种那分远近疆:耦耕,夫妇配合耕作。耰,耕具之一种。耰种,细致精心播种。那:即“哪”,疑问代词。说不问农田离家远近,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更做活动。
③倦犊卧烟芳草绿,轻蓑带雨落花香:此联写景,忙中偷闲,倦怠的牛犊儿、轻蓑带雨的落花作细节描写,写出了优美温馨的情景。
④辛勤莫计年丰歉,水旱蛙声已卜将:丰歉,一对意义相反的表述年景的形容词。水旱,或雨水勤,或干旱。蛙声已卜将,化用古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至关耕耘,不计收获。说不计收获,收获——丰年已经可以预期。
【原文】:
夹河渔唱
生计常年在夹河,渔舟维处便高歌。①
桃花渡口传来远,杨柳津头听得多。②
度水新声频欸及,临风别调更那何。③
煮鱼沽酒针阳里,醉向蓬窗卧绿蓑。④
【简释】:
夹河,又叫“夹河滩”,泛指伊、洛二水相夹的滩涂地区,是偃师最富饶的平川地。这里水洗发达,以捕鱼、行船为业者居多。
①生计常年在夹河,渔舟维处便高歌:生计,营生。渔舟,打渔船。维,系,拴。首联点题,地点在夹河,哪里能拴系渔船就高歌。
②桃花度口传来远,杨柳津头听得多:此联写景,互文错意渔民的高歌不管是在桃花渡口还是在杨柳津头,到处可以传唱。
③度水新声频欸及,临风别调更那何:度,通“渡”。欸及,应是“欸乃”。《欸乃》中国古琴名曲,亦称《渔歌》或《北渔歌》。柳宗元诗句有“欸乃一声山水绿”。或言“欸乃”,歌声也。别调,特别的腔调。那何,即奈何。此段从音乐角度写渔歌的美妙动人。度水新声一首接一首;临风别调让人听了更是情何以堪!
④煮鱼沽酒针阳里,醉向蓬窗卧绿蓑:尾联依旧写景。针阳里;针阳,应是“斜阳”。蓬窗,船篷之窗。尾联写渔人身穿绿蓑于夕阳之中煮鱼打酒,醉卧蓬窗,真神仙之生活也!
【原文】:
伊洛合流
二水西来此合来,禹功疏导此千秋。①
远分熊耳从东注,稳载龟书自上游。②
河势遥随山势转,波光长曳练光浮。③
直将终古兴亡恨,送到苍茫青海头。④
【简释】:
伊、洛两水并行偃师境内,至偃师县城南会合,其景颇为壮观。
①二水西来此合来,禹功疏导此千秋:二水,伊水、洛水。此合来,由押韵字“秋”“游”“浮”(fou)“头”反推,应为“此合流”。首联点题,说伊、洛在此合流,应归功于大禹治水之功。“打开黑石关,露出夹河滩!”说禹王治水之前,洛阳盆地都是一湖水。是大禹带人凿开了黑石关,洪水才泻出,夹河滩(洛阳、偃师的滩涂之地)才得以显露出来。
②远分熊耳从东注,稳载龟书自上游:熊耳,山名,洛水的发源地。龟书,即洛书。传说大禹治水,在洛水中发现一龟,发现龟背上有神秘图案,进而破解为“洛书”。颔联沿着大禹治水继续写洛水之上源。
③河势遥随山势转,波光长曳练光浮:颈联从宏观上着眼,二水随山势转折,其波光长曳,像长练摇曳浮动。
④直将终古兴亡恨,送到苍茫青海头:尾联生发感慨。苍茫青海,盖指东海。这里运用了联想,由伊洛会合奔涌东去,联想到古来今往有多少恨事,都将被滚滚东逝的伊洛洪流送到几千里之外的东海里。
【原文】:
马鞍山色
县城南望马鞍山,山在云霞缥(氵耿)间。①
一道连峰连黛色,半空飞雨洗苍颜。②
高岩日出晴风霭,深谷烟霏夕鸟还。③
何用丹青巧传写,天然图画在人寰。④
【简释】:
①县城南望马鞍山,山在云霞缥(氵耿)间:首联点题。马鞍山在偃师县境最南与登封交界之处,距偃师县城好几十里,形似马鞍,故有此名。缥(氵耿),应是“缥缈”之误。山在云霞缥缈间,是宏观远望之景。
②一道连峰连黛色,半空飞雨洗苍颜:颔联写景。黛,古人化妆常用的颜色,青黑色,常用以描眉。连峰,这是马鞍山的特点,不止一峰。半空飞雨,当是阵雨。这里又是拟人,一阵雨过,马鞍山经过洗礼,其容颜更加靓丽。
③高岩日出晴风霭,深谷烟霏夕鸟还:颈联写景,雨过天晴,高岩,深谷,风霭,烟霏;时近黄昏,鸟儿纷纷归巢。
④何用丹青巧传写,天然图画在人寰:尾联由景及情发出感慨:哪里用得着画家来描绘,一幅天然画作就在这里!
对于弘治《偃师县志》所载录的“偃师八景”诗就品赏到这里。下文将品读顺治《偃师县志》版的“偃师八景”诗,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