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什么?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在以色列,科学家为了淡化海水研制反渗透膜,为了节省水源及土地资源发明滴灌技术,为了患者健康开发手术机器人和胶囊摄像头……8月20日,“影响世界的以色列发现与发展”展览在广州图书馆开幕,展出24个以色列的开拓性发现与创新实例,给出以色列人的创新答案。
以色列地处中东,创新产业发达,被誉为“创新国度”,其科学成就覆盖了广泛的领域与学科。“影响世界的以色列发现与发展”展览以图片的形式集中展示了以色列在太空、医疗、农业、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的24个开拓性发现与创新实例,同时介绍这些创新成就为人类带来的裨益。比如为了方便数据的储存和备份,以色列人发明了U盘,并入选史上最重要的100个小发明。迄今为止U盘的产量已达数十亿,并为全世界大部分人所使用;在餐桌之上,以色列人培育出了保存期更长的番茄和无籽葡萄新品种,提升了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在医疗领域,用于诊断和监测消化系统疾病的内窥式胶囊摄像头让全世界超过250万患者受益;在田间地头,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在节能的同时提升了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被全世界超110个国家的数百万农民所采用,成为引发农业革新的灌溉方式……
开幕式当天,以色列著名创业家、作家英巴尔•阿里埃利(Inbal Arieli),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高文(Alex Goldman Shayman),广东省经济科技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付西西等从不同角度解读共以色列的“创新基因”从何而来,同时探讨中国与以色列创新文化的异同。
活动中,英巴尔给出了两个关键词——“虎刺怕”和“巴拉干”。“虎刺怕”意为放肆、大胆、自信、不惧权威;“巴拉干”则是指一种混乱的状态,在巴拉干系统里,不提倡一板一眼地遵守各种行为和规则,而是突出不确定性,侧重培养应对未知的能力。在她看来,这两个词已成为以色列人性格的标志,也是以色列人创新精神的源泉。高文则认为,科学和教育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以色列的创新成就正是得益于建国初期兴建的大量科学技术设施,也有赖于以色列人对儿童、青少年独特的教育培养方式。
对比中以创新文化,付西西认为两国在创新生态、模式、路径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近10多年来,中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鼓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拥有大量的创新性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如果能把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和中国市场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将会是一条很好的合作路径。
英巴尔•阿里埃利,以色列科技界颇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之一,全球科技商业领域百大女性演讲人之一,《无畏:为什么以色列能成为创新强国》一书作者。过去20年,她活跃在以色列科技产业的核心位置,长期置身于以色列的创业生态系统,积累了大量行业洞察、创业数据以及背后故事,她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多重身份赋予了她特殊的视角,让她能够从自身经历讲起,通过众多案例讲述以色列独特的教育方式。
本次展览由广州图书馆与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馆合作举办,将在广州图书馆北楼八层多元文化馆持续展出至9月20日。
(广州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