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上市公司掀起一波“回购潮”,用真金白银向投资者传递信心。与以往不同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宣布拟使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至少有24家公司公告拟使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从板块分布上看,这批“尝鲜者”均为科创板公司。
记者注意到,虽然多年前交易所就已经规定可以使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但直到去年3月,才有上市公司使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的实例。去年全年相关案例未超过20例,而今年8月至今相关案例就超过去年全年,激增的数量值得关注。
24家公司拟使用超募资金回购
(资料图)
使用超募资金回购股份的最新案例是炬光科技,8月28日,炬光科技发布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公司拟在未来12个月内进行股票回购,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2520万元不超过5040万元。回购股份的价格不超过120元/股。回购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金外,还有发行普通股取得的超募资金。
炬光科技并不是孤例。记者统计发现,8月以来百余家公司公告将进行股份回购,其中至少有24家公司拟使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
拟回购金额最高的为纳芯微,公司拟使用超募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不低于2亿元不超过4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在未来适宜时机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回购价格不超过160元/股。
梳理这些公司的IPO超募情况可见,这24家公司中有17家首发超募资金超过5亿元,其中8家公司超过10亿元,超募最多的是纳芯微,超募资金超过48亿元。
超募资金较多的公司往往拟回购金额也较多,如昱能科技,在上述24家公司中拟回购金额仅次于纳芯微。8月23日,昱能科技董事长、总经理凌志敏提议用超募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1亿元且不超2亿元。据查,该公司首发超募资金近25亿元。
8月超募资金回购数量超去年全年
记者注意到,对于将超募资金用于回购,相关监管规则早有明文规定。例如,2019年1月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规定,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可以使用的资金包括发行普通股取得的超募资金、募投项目节余资金和已依法变更为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募集资金;2022年1月,上交所对上述细则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7号——回购股份》,完整保留了上述表述。《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9号——回购股份》中也有相同的表述。
虽然政策上早已允许使用超募资金回购,但直到去年3月才有首单超募资金进行回购的实例。去年3月17日晚,圣湘生物发布回购方案,成为使用超募资金回购首个“吃螃蟹”的公司。彼时公告显示,圣湘生物拟进行回购,回购金额不低于8000万元不高于1.2亿元,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为公司前期首发超募资金永久补充的部分流动资金。
从数量上看,今年8月之前运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的情况并不常见。记者统计发现,去年全年超募资金回购案例不超过20例,今年前7个月只有6例,而8月以来至少已有24例。
科创板公司成回购主力军
数量激增的背后体现出上市公司对于使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的认可。记者梳理发现,此前,传统的股份回购大致分为三类:自有资金回购、向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回购、发债式回购。一位市场人士分析称,相较于传统的几种股份回购模式,超额募资回购对公司债务影响不大,这一模式既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又能减少公司资金占用,降低外部风险。
有公司已经不止一次使用这一回购模式。例如,炬光科技就不是首次使用超募资金进行回购,该公司今年1月公告,拟使用首发超募资金进行回购,回购金额不低于7200万元不超过1.32亿元。今年5月,公司公告,完成本次回购,实际回购股份741000股,使用资金总额8016.59万元。
记者统计发现,除了创业板公司华兰股份之外,目前利用超募资金回购的其他公司均来自科创板。华兰股份于2021年上市,首发超募资金12.5亿元。该公司曾于4月公告,拟使用部分超募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且不超过2亿元。回购股份将依法全部予以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