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也是观察经济脉动的“晴雨表”。2023年上半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1.9亿吨,同比增长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8%。港口运行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信心。
如今,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衡量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大港口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积极推动智慧港口建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福建电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在福建省港口集团、厦门港务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下,专注集人工智能领域算法研究、软硬件集成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为港口提供安全作业生产、工艺流程改善、机器视觉自动化应用和AI运筹调度等一系列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
福建电子口岸自主研发的“港口全自动化龙门吊整体解决方案”包含龙门吊自动驾驶和自主作业的近20个子系统,可以大幅提升港口码头自动化水平。该方案获得国产海光异构加速芯片生态兼容性认证、中科可控产品兼容性认证、国际电工委员会SIL2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27001产品信息安全认证。
福建电子口岸研发部经理张强告诉记者,过去司机一个人坚守在二三十米高的龙门吊驾驶室内,长时间、高强度作业,全靠自己的眼力和经验进行操控,很难照顾到全方位的情况变化。有了港口设备自动驾驶系统,就可以实现自动纠偏和自动行走,实现自动避障。
该系统最早应用于厦门远海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是全球首个第四代和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应用系统后,智能化、自动化的桥吊、龙门吊静静伫立,无人驾驶的自动驾驶集卡穿梭往返,远海码头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改造。
张强介绍,不仅是在远海码头,福建电子口岸研发的港口设备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在上海同盛码头、江苏太仓码头、广州GCT码头等全国的十几个码头落地应用。对这一系统应用的好评也从各个码头不断反馈而来。
“作为人工智能软件类的企业,算法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离不开与硬件厂商的合作。海光正是福建电子口岸在硬件领域长期合作的伙伴。”张强说。目前,福建电子口岸也在加速“移植”海光设备。“海光芯片是国内处理器领域的佼佼者,通用性高,生态丰富,让移植变得简单、快速、高效,可以让我们的设备发挥出最优性能。”
通过光合组织解决方案大赛的契机,福建电子口岸打造了“基于海光平台的港口设备自动驾驶应用”解决方案,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港口码头的桥吊、龙门吊、流机等设备具备自我感知、自我决策的能力,运用“一套传感器-一个大脑”,实现港口设备的自动驾驶(主动防撞、定位纠偏、过街转场、自动接泊)和自主作业(集卡定位、作业信息识别、集卡防吊起、防打保龄、未拆扭锁检测、单双箱智能检测等),全面提升了港口自动化水平。该技术在“光合组织第二届AI解决方案大赛”获奖,频频被评审专家“叫好”,也在多个港口的应用中广受好评,得到市场“叫座”。
张强对记者说,从参赛队伍角度看,光合组织第二届AI解决方案大赛很吸引人的地方是为所有参赛者提供了海光设备测试应用平台。在大赛中团队借助这一过硬的平台,更加有效地解决我国港口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大赛看重参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真实性”,这让张强和整个团队有满满的获得感。张强表示,与很多描绘愿景、成果停留在纸面上的比赛显著不同,业务可落地性和对经济社会的价值是光合组织第二届AI解决方案大赛的关键评价标准之一,“无论是视觉纠偏还是视觉防撞,这些在港口行业的首次落地的技术打动了评委”。
大赛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帮助,张强表示不能仅仅看短期,更应该看长远。他告诉记者,通过参加大赛,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港口知道了解了港口设备自动驾驶系统,进一步产生兴趣、创造需求,这些都会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