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3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富赜 刘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吃粽子、赛龙舟、撒雄黄、贴艾草等一系列端午习俗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习俗背后其实还存在着许多“冷”知识,例如:粽叶到底是什么植物?粽子能不能多吃?雄黄酒和艾草对驱“五毒”功效究竟有多大?
箬竹叶还是芦苇叶,粽叶也有南北之争?
你是咸粽党?还是甜粽党?每至端午,粽子的甜咸之争总会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南方多咸粽,北方多甜粽,关于粽子的咸甜之争又常会演变成南北之争。我国南北方不仅在粽子的口味上存在差别,对于粽叶的选择也并不一致。
(资料图)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多用菰叶,即茭白的叶子作为粽叶,但茭白叶只生长于夏季。一直到唐代,我国南方人民发现四季常青的箬竹叶的个头有一米多,顶端叶片肥,天生就是粽子的绝美外衣,生于南国的箬竹叶逐渐成为南方人民包粽子的主力粽叶。而北方自明代起则更多选择芦苇叶作为粽叶首选,虽然较箬竹叶更小,但叶中的戊聚糖和薏苡素同样是宝,不仅能产生香气还能治愈霍乱。
箬竹叶和芦苇是当前的主流粽叶,但可用的粽叶并不局限于这两种植物。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粽叶各有特色,特别是南方地区,大叶植物种类繁多,只要植物的叶片够大,够坚韧,且食用安全,都能用于包裹粽子。除了箬竹叶和芦苇之外,还至少存在三四十种“非主流”的粽叶。
人们通常认为粽叶会给粽子带来特殊的清香,但生物与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从食品工程的角度来说,粽叶的香气被夸大了。在烹饪的过程中,粽叶里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分子大部分都融到了水中,能够融入糯米中的物质并不多。同时,对于一些添加了丰富调味料和配料的粽子来说,粽叶的清香对其影响更小。虽然不排除有的人嗅觉和味觉十分灵敏,能够品尝到清香味道,但所谓的清香更多的只是心理作用。
各位家里的粽子用的是什么粽叶?是否也能尝出清香?如果还有没吃完的粽子,不妨拿出来仔细品味一下!
粽子虽美味,贪多可不行
吃粽子时,粽子高热量和难消化的特性会给不少食客带来心理和生理的种种负担,到底怎么吃粽子才更健康?云无心指出,我们对于食物的热量存在误读,食物的热量常表示为多少大卡/百克,但这种计算和比较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以粽子为例,100克的粽子中可能有几十克是水,如果只是放一些大枣、蛋黄等配料,没有大量的肥肉和糖油,粽子的热量和米饭、馒头的差别并不大。100克粽子的热量虽然会略高于同等质量的米饭,但只要不是将粽子当成饱餐一顿后的甜点或者一口气吃下好几个,就不用担心热量超标问题。同时,热量对于健康的影响也并非立竿见影,粽子作为节庆食物,偶尔大吃一顿也不要有太多负担。
吃粽子还需考虑自身的消化能力。粽子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糯米,糯米的强黏性会使其在胃里停留较长时间,胃在饱胀状态下会分泌更多胃酸,胃动力不足的人群在吃粽子时要适可而止,否则容易引发胃部不适。
雄黄酒和艾草真的能驱虫?
除了吃粽子,驱“五毒”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五毒”具体是指哪些毒物并没有统一说法,但目前“五毒”多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和蛇。古时,由于技术有限,古人常用喝雄黄酒、抹雄黄、插艾蒿等方式驱“五毒”,这些驱毒方式作为端午节的习俗流传至今。特别是喝雄黄酒或者抹雄黄似乎已经成为我国人尽皆知的一种驱蛇方式,但实际上雄黄酒的驱蛇功效微乎其微。
一方面,雄黄酒中含有不少杂质,喝雄黄酒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另一方面,雄黄酒洒于地面后,一部分渗入地里,一部分挥发于空气中,很难对蛇产生直接的伤害。雄黄酒的气味可能对蛇具有一定的驱赶作用,但指望依靠雄黄酒杀灭毒物是不现实的。
此外,《博物》杂志科普作者信浮尘也补充道,熏艾草这种传统驱毒方式对抗毒的作用也不大。无论是将艾草挂在门上,还是将艾草汁喷在身上对于驱毒都没有太大作用。烧艾草可能还有些驱毒作用,但这个作用并不来自艾草,烧艾草过程中产生的烟和热量可能比艾草本身的化学物质更具有驱毒效果。
信浮尘认为,这些习俗能够提醒我们在这一段时期,随着天气变暖,云雨增多,微生物和虫子大量滋生,要注意卫生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