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的观点,6月份是政策与经济形势摊牌的关键时段。基于当前严竣的经济形势,从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来讲,当前最需要缓和的政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是财政或更具体的来说就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
二是房地产金融。
地方融资平台一直以来,被人称为第二财政,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实施者。而在当前,经济体系似乎出现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的效力降低,更需要依靠财政政策。因此,当前最为重要的是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当前需要放松对于融资平台的限制,并且还需要强化融资平台的信仰,恢复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
NO. 1|壹
然而,一段时间的的观察下来,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形势是否变得更加宽松了呢?最近有两个传闻:
一个是融资平台的三条红线;
二是融资平台的自贸债发行受到更严格的约束。
针对融资平台的三条红线政策,类似于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政策。就是政策层面拟将现金短债比、融资成本和所在区域的债务率作为判断地方融资平台的核心标准。
此前,房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是针对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这三个指标设定,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的上限是70%、净负债率的上限是100%、现金短债比的下限是100%。触及或是突破了标准就是碰了红线,根据房产企业触及的指标的多少,施加不同的融资限制。
目前尚不清楚,针对融资平台的三条红线所设定的标准。
有机构预测,现金短债比的下限可能是100%,融资成本的上限可能是6%,区域债务率会参照财政部制定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这个制度将债务风险分为红(债务率超过300%)、橙(债务率超过200%,低于300%)、黄(债务率超过120%,低于200%)和绿(债务率低于120%)这几个等级。
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政策,及政策的威力,已经被大家所深刻认识。三条红线使得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被迫进入去杠杆的阶段。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因此而出现违约。然而,当前的房地市场的形势是有效需求不足,房产销售不振及房价下跌。这些与三条红线这种金融性的因素的关系其实并不大,而是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基本面关系。
房地产企业之所以会被三条红线政策打击的如此惨烈,是与房地产企业自身高杠杆以及违规高风险操作有关,这使得房地产企业极度依赖于再融资。融资平台与房地产企业,在高度依赖于再融资方面,高度类似。
而且,融资平台手中持有的资产相比地产企业,变现能力更差。因此,如果三条红线政策实施,导致融资平台被迫去杠杆的话,这将会引发融资平台的连锁性违约。对于融资平台及开展政信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这是一场比地产企业违约潮更大的灾难。目前,针对融资平台的三条红线政策并未有官方部门或是权威媒体报道,但愿只是一种传闻。
NO. 2|贰
自贸区债这个金融产品早就有了,但是一直不温不火。
自贸债是境外债市场的创新品种,是在上海自贸区发行的。区内银行作为主要投资者,以中债登作为登记托管机构。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之前很多人发行境外债,更多的是发行美元债。近一年来,美元加息而人民币降息,使得两类货币计价的债券,发行成本差距变化,自贸债比美元债的利率要低,因而开始受到发行人的青睐起来。
在2022年,城投自贸债发行超过40笔,而2023年1-5月,就已发行超过50笔;2023年1-5月份,自贸区债券发行量已超过700亿元人民币,接近去年全年的两倍,其中城投发债规模占比逾七成。在其他渠道的融资未见松动的情况下,自贸债一下子成为了城投融资新宠。
然而,5月份,自贸债的供需两旺的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据说是监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对于自贸债进行了窗口指导,窗口指导的精神主要是限制城投类企业发行自贸债。先是传闻,监管部门不再受理AA级城投企业的自贸债发行申请,后又传出部分银行不再投资自贸债的新闻。这个信息,是由一些从事自贸债发行的金融人士撰写文章披露出来的,但是后边好像政策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有些撰写相关文章的自媒体后面又删掉了相关文章。当前的形势,真是让人摸不清方向。
市场基于长期以来观察到的政策规律,即经济下行时政策会松动,都期待政策的松动。然而,实际上出现的情况却与市场的期待相反。如何理解这个理你见。个人的观点,当前上层政策还在酝酿变化中,基调暂时未有变化,各个监管部门谁也不希望自己监管的领域先出现问题,变成关注焦点。这种情况下,监管的态度必然是宁紧勿松,等待基调变化。然而,或许这次的政策规律本身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只有在事后才能认识到这一点。
作者:宋 光 辉 来源:结 构 化 金 融责任编辑: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