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蟹总科—坚壳蟹亚科(五):拳蟹
(相关资料图)
20.拳蟹属
拳蟹属(学名:Philyra)是玉蟹总科玉蟹科坚壳蟹亚科之下的一个属。
(1)橄榄拳蟹
橄榄拳蟹(学名:Philyraolivacea)为玉蟹科拳蟹属的动物。种加词olivacea意为“橄榄状的”、“卵圆形的”。
①形态特征
头胸甲长大于宽,呈橄榄形,表面光滑,但在镜下可见背面有小麻点及细颗粒,额后中线具一条纵行细颗粒脊,背面稍隆起,尤以肝区、心区、肠区及鳃区较明显,心、肠区两侧有细沟。额突出于口前板,背面只见到第3颚足末端,前缘中部突出,额部周围有短软毛。前侧缘在肝区处形成一斜面,边缘有粗颗粒,在斜面下缘基部有一大齿(或突出角),在前侧缘的基部也有一角(或齿),后侧缘长于前侧缘,末1/3处向内有一斜脊,上有几枚颗粒,近基部向内收敛,也具粗颗粒。后缘窄,中部平截,两侧角突出,稍向上卷,雄者较显著。胸部腹甲也具颗粒。
第3颚足外肢末端宽卵圆形,表面有细颗粒,内肢的长节锐三角形。雌性内肢座节和长节近内缘有一纵列毛。
螯足约为头胸甲长度的1.5倍,雌者较短。长节圆柱形,边缘及其附近有细颗粒。腕节小,内、外缘均有颗粒脊。掌较光滑,外缘直,内缘隆起。两指长于掌,内缘均有小齿,不动指基部有几枚齿较突出(雌者例外)。
步足瘦长,较光滑(除边缘有细颗粒外),末两节具短毛。
雄性腹部窄长,分为5节(第3至第5节愈合):第6节近中部具一突起。尾节三角形。雌性腹部长卵圆形,表面具麻点,分为4节(第3至第6节愈合)。
雄性第1腹肢甚长,末部弯向腹面,近末端分两支,内支长,弯向内方,外支短,指向外方。
②生长环境
栖息于低潮线至潮下带浅水的泥砂或泥底。
③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泰国。
国内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沿岸。
(2)球形拳蟹
球形拳蟹(学名:Philyraglobulosa)为玉蟹科拳蟹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第3颚足外肢宽大。表面密具细颗粒,边缘有短毛。内肢长节窄小,呈锐三角形,座节呈斜三角形。雌者有一纵列颗粒隆线与内缘相平行,雄者缺此隆线。
螯足粗壮,长节呈圆柱形,表面有粗颗粒。腕节内缘具一列细颗粒,掌节背、腹内缘各具一列颗粒脊,分别延伸至不动指基部和中部,外缘也有一列颗粒脊,其他表面光滑。指节大于掌节,可动指内缘中部具一大突起,末半部具7—8枚小齿,基半部有不明显的小齿而无大突起。
步足纤细,各节表面除长节边缘有细颗粒外均光滑。
雄性腹部分为4节(第3至第6节愈合,但第5第6节节线可辨),在愈合节末端具一小齿,尾节呈长三角形6雌性腹部也分4节,前两节有颗粒,愈合节边缘和基部具颗粒外,其余均光滑。
雄性第1腹肢呈棒状,末端长于具小突起,周围有短毛。
②生长环境
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至水深7—24m的砂质泥或软泥底,每年4—7月可采到抱卵母蟹。
③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泰国,印度和阿拉伯湾。
国内分布:南海。
(3)长螯拳蟹
长螯拳蟹(学名:Philyraplatychira)为玉蟹科拳蟹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心、肠区及鳃区之间有一窄而浅的沟。额具3小齿,大小几乎一样,中齿稍向前突出。侧缘均有颗粒,后缘呈弧状突出。
第3颚足外肢末半部较基半部为宽,边缘有细颗粒及刚毛;内肢长节呈锐三角形。雌性座一长节近内缘具一纵列刚毛。
螯足约为头胸甲长度的2.5倍。长节瘦长,圆柱形,背面及边缘有细颗粒。两指薄而扁,可动指略与掌部等长,内缘呈薄脊片,无齿;不动指内缘具短刚毛,末端有1—2枚小齿。
步足细弱,各节瘦长,表面光滑。
雄性腹部分4节(第2至第5节愈合),尾节三角形。雌性腹部也分4节(第3至第6节愈合)。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端稍宽,分成2瓣,周围密布不同大小的羽状毛。
②生长环境
栖息于水深17—150m的砂质底。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东海、南海。
国外分布: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墨吉群岛,安达曼,南非和阿拉伯湾。
21.假拳蟹属
假拳蟹属(学名:Pseudophilyra)是玉蟹总科玉蟹科坚壳蟹亚科之下的一个属。
(1)墨吉假拳蟹
墨吉假拳蟹(学名:Pseudophilyramelita)是玉蟹科假拳蟹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头胸甲略呈圆形,长稍大于宽,表面光滑有光泽,胃区、心区及鳃区均有微细颗粒,肝区稍隆起。额具3齿:中齿较侧齿突出,其末端超出口腔的末端,侧齿钝。额后中部稍隆起,两侧在眼窝后低洼,侧缘及后缘有细颗粒,前侧缘呈波纹状,短于后侧缘,后侧缘向后收敛,与后缘之间呈钝圆形。
第3颚足表面很光滑,外肢与座节中部等宽,外缘末端平直,边缘有细颗粒,长节呈长三角形,短于座节。雌性座节近内缘具一纵列短毛。
螯足对称,长节呈圆柱形,长为宽约4倍,背面及边缘有细颗粒,纵行排列,末2/5处光滑。腕节小,掌节长度约为宽度的两倍,背面中部隆起,两侧稍扁平。指短于掌,两指内缘不具明显小齿,唯近中部稍突出,两指合拢时口腔较大,雌性的空隙大于雄性。
步足细长,以第1对步足最长,依次渐短。第1对步足长节长为宽的4倍。各节表面光滑无毛,掌节扁平,指节呈披针状。
雄性腹部锐三角形,分为3节(第3至第6节愈合,第3至第5节节线不明显,第5至第6节之间的节线明显,但不能活动):前两节极短而宽,愈合节基部两端隆起,中部洼,两侧向末端收窄,尾节呈舌状。雌性腹部表面光滑,呈长卵圆形,分为4节(第3至第6节愈合):前两节短而宽,中部向后突出,第2节长于第1节,愈合节中部隆起,节线不明显。尾节粗短,宽稍大于长,末端平截。
雄性第1腹肢基部3/5较粗,末2/5细为咖啡色的角质,其末端微弯向腹面。
②栖息环境
栖息于浅水水深12—40m的粗砂、泥质砂海底。
③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印度和缅甸。
国内分布:南海。
(2)南沙假拳蟹
南沙假拳蟹(学名:Pseudophilyrananshaensis)是玉蟹科假拳蟹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额突出,具3齿,中齿大于侧齿,额区具短软毛。
螯足粗壮,长节背面基半部及边缘均具珠状颗粒,末半部较光滑;基部3/4的腹面有不明显的珠状颗粒和细颗粒。腕节及掌节光滑有光泽。掌节的宽度稍大于长度。指节长于掌节,其长度约为宽度的6倍;不动指的内缘具一大钝齿,可动指内缘中部具一大钝齿,两指合拢时内缘齿之间空隙较小。
步足纤细,表面光滑,以第1对步足为最长,末对最短。长节长为宽的4.5倍,掌节长为宽的2.5倍,而指节长为宽的6倍。
雄性腹部分为5节(第3至第5节愈合):前两节宽而短,第3节大,呈梯形。第6节长大于宽,其腹面近末端1/4处具一齿。尾节呈三角形。雄性胸部腹甲第4至第6节之间,每边各具1个元宝状突起。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端不宽,呈圆形突出,具1枚长刺和长毛。
②生长环境
栖息于水深97m的海底。
③分布范围
南沙群岛。
22.雷百合蟹属
奇异雷百合蟹(学名:Rayliliamirabilis)是雷百合蟹属下一个种。
(1)形态特征
头胸甲略呈圆形,背面具细颗粒,共具15枚突起:肝区1枚,鳃区5枚,尾胃区1枚,肠区2枚(前后排列,前1枚小,后1枚大)。头胸甲边缘具9或11枚颗粒突起:下肝区1枚,侧缘中部2或3枚,后缘3枚,这些突起均由细颗粒组成。额甚突,中央具一“U”形缺刻分成2圆叶,额后中线隆起,其两侧深凹。眼窝缘具3缝。第1触角窝与眼窝相通,第2触角基本上在眼窝内。
第3颚足表面具扁圆形大小不一的颗粒,外肢窄于内肢,其长度约抵达长节之半,长节长为座节的1/2,中部稍凹,颗粒不如座节密。
螯足瘦长,长节密具颗粒,以基节的颗粒较粗,中部的颗粒次之,末部的颗粒较细小。腕节的更细小,指瘦长,两指末端交叉,内缘有细锯齿。
两性的表面均密具细颗粒,雄性腹部分为4节,第3—6节愈合:前2节短,较愈合节的基部窄,愈合节近末端具一齿,尾节呈钝三角形,长大于宽。雌性腹部长卵圆形,也分为4节,愈合节近末端也具1突起,尾节呈锥形。
雄性第1腹肢基半部粗壮,末半部窄薄,末端具3叶,内下具一小叶。
(2)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水深26—87m的砂质碎壳底。
(3)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
国外分布:托里斯海峡,新几内亚,菲律宾,切尔菲尔德岛,新喀里多尼亚。
23.豆形拳蟹属
豆形拳蟹属(学名:Pyrhila)是玉蟹总科玉蟹科坚壳蟹亚科之下的一个新近建立的属,其物种来自原来的拳蟹属。本属物种的生活环境为海水,栖息于低潮线的沙底。分布于东中国海到南中国海一带沿岸的朝鲜半岛、日本、中国的广东、福建、山东、辽东湾、台湾等地、马来群岛等。
(1)豆形拳蟹
豆形拳蟹(学名:Pyrhila pisum)是豆形拳蟹属的模式种,原属玉蟹科拳蟹属,2009年后根据最新的研究独立出来。
①名称由来
豆形拳蟹属於玉蟹科,是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潮间带螃蟹,体型相当小,他们背甲的长度及宽度很少超过4公分,长相有如一颗豆子。他们的外壳相当坚硬,因此有「千人捏不死」的外号。
该蟹种腹部扁平,背部突起,从上往下看成圆形,头部突出有点像瓠瓜 水瓢也像颗豆子,有两只长长前端像套上拳击手套那样的大螯,所以豆形蟹之名便由此而来。
②形体特征
头胸甲呈圆球形,长度稍大于宽度,表面隆起,具颗粒,额及前胃区的较细,中胃区、心区及鳃区的较粗,肝区具小凹点,心区呈六角形,前有一横沟使其与胃区明显的分开,中胃区的前侧角有2凹点。额窄而短,前缘平直,表面中央稍隆。眼窝圆形,背缘凹入,其一深缝。头胸甲边缘具分散的颗粒。后缘,雄性的较平直,雌性的稍突出。螯足粗壮,雄此雌大,长节呈圆柱形,背面基部及前、后缘均密布颗粒,腕节的背、腹面隆起,内缘具粗糙颗粒,外缘具颗粒隆线,掌节扁平。步足近圆柱形,光滑,前节的前缘具一隆线,后缘锋锐,指节扁平,中间布一纵行隆线,边缘薄而锐,末端尖锐。雄性腹部呈锐三角形,第2—6节愈合,雌性腹部呈长圆形,第2—6节亦愈合,尾节均很小。头胸甲长26.2毫米,宽24.5毫米。
③生境习性
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在浅水及低潮线的泥沙滩上。
豆形拳蟹脚因关节可以较灵活弯曲,移动时并不像一般螃蟹只会横行,也会往前走!
豆形拳蟹坚硬的外壳是保护身体的最佳利器,但厚硬的外壳让他行动缓慢,只能在沙地上慢慢爬行。豆形拳蟹最大敌人是河魨及大型鱼类,因河魨大牙加上强而有力的上下颚,能轻易咬碎豆形拳蟹的外壳,因此河魨一接近,豆形拳蟹马上躲入沙地中将身体隐藏在其中,有时在受到惊吓或攻击时它也会装死,让敌人对他失去食欲。
a.直著走路,且跑最慢,如果说它是螃蟹中的懒猴也不为过,它动作慢,所以都在水里活动,坚硬的外壳让鱼儿难以吞咽,您动它时它会把八只脚往腹部缩,动也不动的装死,这是它保护自己的方法。
b.也称其爱情蟹。因为四月为繁殖期,由於动作非常缓慢,接近求偶对象十公尺的距离约需三至四天才能接触到,故求偶成功时就会看到双双对对的豆形拳。
④地理分布
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美国普热海峡以及中国的广东、向北至辽东半岛均有分部等地。
(2)隆线拳蟹
隆线拳蟹(学名:Pyrhilacarinata)为玉蟹科豆形拳蟹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体形较豆形拳蟹为小,体呈棕褐色,胃、心区及鳃区各有成羣的颗粒,沿胃、心区的中线上具一显着的颗粒隆线。肝区低洼,倾斜面的边缘隆起而具颗粒。额的前缘横截,前侧缘短而内凹,后侧缘长而呈弧形,两者均具颗粒,后缘横截而具颗粒。第三颚足座节与长节的外缘均具细颗粒,后者在外缘的内侧具一列纵行的较粗的颗粒,外肢中线上也具一列纵行更粗的颗粒。螯足的长节和胸部腹甲上均密盖疣状突起。雄性第一腹肢的末端具一角貭的匙状突起。头胸甲长14.6毫米,宽14毫米。
额的前缘微凹,两端稍隆起。侧缘有颗粒,前侧缘近基部处微凹,后缘横直,也有细颗粒。第3颚足外肢中线具一纵列粗颗粒,内肢座节外缘内侧也具一列粗颗粒。螯足粗壮,长节前缘近中部向外扩大,基半部稍隆起,表面有细颗粒,掌节稍短于指节,外侧低洼,内侧隆起,具粗颗粒,背、腹内缘各具一列颗粒脊,后者的颗粒脊较前者的尖锐,两者都终止于不动指的中部。不动指内缘具细齿,靠近中部向内扩大,具粗齿,基部有细齿。雄性腹部分为3节(第2至第6节愈合),表面光滑,胸部腹甲有细颗粒。雌性腹部分为4节(第3至第6节愈合):第1、2节表面有颗粒,第3节表面也有颗粒,但这节不能活动,其他节表面光滑,而仅在边缘有颗粒,尾节短小。雄性第1腹肢呈棒状,末端有几丁质突起。
②生境习性
生活于低潮线间有石块的泥沙滩上。
③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韩国,马来群岛,加里曼丹岛。
国内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