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苏芮还未离开,卡努就已经来临,一天之内就从台风晋升为强台风,再晋级为超强台风,这种强大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资料图片)
事实上,自2000年正式命名台风以来,已经出现了四个“卡努”。而18年前的台风“卡努”造成了十个地区的严重灾害,令人记忆犹新。
18年后,重生的“卡努”会不会走老路,会不会重蹈覆辙?目前仍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风雨交加的天气不仅肆虐着大地,还压抑着每个人的内心。
时间回溯到过去,画家们在大雨磅礴中创作了一幅幅传世名画,在寸尺之间定格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清代王翚《仿巨然楚山欲雨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仿巨然楚山欲雨图》是清代画家王翚的杰作,作于其49岁之时。
这幅画作的远山以淡墨点染,用湿笔绘出石树。山石上的牛毛皴法,以及浓墨点苔,使得画面墨色滋润、明洁。丛树竹林则运用了点叶法,墨色浓淡分明,布局疏密相间,展现出一片虚幻缥缈的景象。
画面的中部,松竹杂树繁荣昌盛,错落有致。水阁内一人眺望,似乎正沉浸在这雅致的自然景致中。近处,叠叠山泉流入平湖,水中小艇游鸢,湖边杂树丛生,掩映着精致的亭台楼阁。阁内人物虽小,但其姿态清晰可见,桥头一人行走,极富雅趣。
整个画面工整细密,风格秀润,弥漫着水气的独特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大雨来临之前的场景。这幅画作的细节和色彩处理非常出色,它的细密和秀润的风格,以及弥漫在水气中的独特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明代张路 《山雨欲来图》这幅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上远山重叠,高高矗立,直插云天,近处山崖陡峭,突兀而立,棱角分明,宛若斧劈刀削。树木茂密,溪水激荡湍流。崖边溪畔,山路上一位渔人肩扛渔网,疾步前行。
骤然间,乌云密集,遮住天空。狂风肆虐,扑向山石林木,撼动树干,掠过树梢。树木枝条如龙蛇狂舞,绿叶分披。山色昏暗中,渔人弓身缩头,在风中奋力前行。
这幅作品采用边角构图,近景是山路、渔人、溪水、崖石和树木。远景是高山,中景是锁住山腰的云霭。构图布局与马远的踏歌图极其类似,笔势纵逸狂放,水墨湿润、浓重、酣畅淋漓。
远山以横笔湿墨点染而成,轮廓线是白色的山形,与山上浓墨画成的灌木相映衬。近处树干以浓墨勾画,湿润黝黑。树叶以横笔画出,体现出疾劲的风势。山的昏暗,树的俯仰,渔人的匆忙回归,突出了山雨欲来的主题。
明代刘珏《夏云欲雨图》此图仿吴镇笔意,但清丽秀润之笔法则与吴镇的厚重粗犷有别,同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夏日的深山,层峦叠嶂,乌云滚滚,茅屋隐现,飞瀑直下,路上行人匆匆,,让人不禁想赶快找个地方躲雨。
画面布局饱满,层次分明,林壑幽深,泉深石乱,木秀云生,笔墨浓润,气韵苍浑。山峦填满大半画面,气势逼人,山体几乎全用长披麻皴,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右侧的浓云以细笔勾轮廓,淡墨渲染,生动地刻画出云朵急速翻滚变化之态。蜿蜒的山体,盘旋的山径,翻转的云朵,流动的瀑布,溅起的浪花,共同营造出深山中风云激荡、大雨欲来之势。
画面最具静感的是右下角的木桥,并行平直的线条,两侧的过廊,皆增加了桥体的稳定感,而这些则更加衬托出整幅画面的撼人之气。
这幅图的画风沉郁清壮,用墨朴茂湿润,湿笔淡墨长披麻皴,再加浓墨苔点,与矾头相映发,笔道细秀绵密,墨气风流蔼然,别具清丽幽媚之格,让人过目难忘!
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淨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複。”
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灾难。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
正所谓: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即便山雨欲来风满楼那又能怎样,身心正念,窥然不动,自能笑看人间风雨。#迎战台风杜苏芮##博物馆顶好玩##顶端精读#
完一幅画作,一个故事;一篇书法,一种心境。
方寸之内,黑白之间,画身边风景,书生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