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油翻滚的火锅,鲜香麻辣的小面,嫩滑绵软的豆花……重庆美食仿佛能穿透荧幕弥漫到观众的口中,挑动着大家的味蕾,这里的美食和这里的人一样,充满了肆意、耿直、豪爽的风范。
(资料图)
一部《去有风的地方》把大理旅游推得火热,而《狂飙》中的高启强将一碗猪脚面吃“出圈”,让众人流着口水奔赴江门。地域符号极强的影视剧,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城市宣传效果。近年来,重庆逐渐成为热门的影视取景地,光影下的重庆市容、民俗方言、地方美食精彩纷呈,使观众萌生出诸多向往。
重庆地貌是立体魔幻的,极具神秘感。重庆方言是豪爽粗放的,满是侠义气。麻辣鲜香、滋味浓厚的重庆饮食,更是一张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片。任何一部重庆影视剧若少了美食是不完整的,城市的烟火气,正是在街巷市井的嘈杂喧闹、小吃摊贩的颠勺快炒、四方老饕大摆龙门阵的点缀下触动人心。
火锅中的快意恩仇
在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中,火锅是唯一入选的美食,足以可见它在重庆人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2007年,重庆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的称号,火锅也成为重庆影视中不可替代的标志性角色。
电影《火锅英雄》的“火锅”二字差点让人误认为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实则讲述了底层人物的故事,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在重庆火锅特性的加持下,影片展现了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义气,为救人甘愿犯险的勇气,主角刘波凭借着坚强不屈的个性,完成了从“混子”到英雄的蜕变。影片落幕,四人在天台上吃着火锅唱着歌,远处是青山,头顶着蓝天。光影的变化,从压抑到敞亮,影片的氛围也从紧张到舒缓。随着火锅的热气沸腾,欢歌笑语间,镜头拉远,犹如众多武侠片对结尾,“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火锅出现在影视剧中用以渲染日常生活特色是其一,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火锅的特性折射出重庆人的特性。重庆乃山水之城,重庆多山,层峦叠嶂,群山之中造就了重庆人敢做敢当、不拘小节的豪爽个性。重庆多水,长江与嘉陵江环绕,滔滔江水滋养出重庆人包容、柔和的内心。重庆夏日炎热,号称“火炉城市”,于是在这炉火之上,有了将山水融合的重庆火锅。有人说,重庆城长得就像火锅,两江环绕下像极了鸳鸯锅,长江流的是红汤,恰到好处体现了重庆人火辣的性格;嘉陵江流的是清汤,柔和纯正,完美诠释了重庆人内敛柔情的细腻。
《火锅英雄》的导演杨庆,主演陈坤都是重庆籍,取景地选在重庆防空洞改造的火锅店里,十分有特色。片中有句台词,“重庆的火锅店,比街上的出租车都还多”,反映了重庆人对于火锅近乎执着的偏爱。
生于市井的重庆火锅,有鲢鱼、耗儿鱼、黄辣丁等江鲜火锅,有美蛙鱼头、肥肠鸡等混搭火锅,也有柔嫩爽滑的荤豆花火锅,但重庆人最为衷情的还是牛油打底,鲜香麻辣的九宫格火锅。九宫格的灵魂是被称为“老三样”的毛肚、黄喉、鸭肠,一筷子挑起,在翻滚的红汤中“七上八下”,蘸蒜泥香油入口,那声“嘎滋”的脆嫩,让人畅快舒坦。
重庆人对火锅配菜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常规食材不断加入火锅大军,推陈出新的菜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天梯、凤尾、脑花、脊髓、鱼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能容万物和勇于创新的重庆精神在火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配菜一样“卷”到飞起的是甜品,重庆火锅的热辣需要搭配冰爽甘润的甜品才能完美。传统的冰粉和豆奶是解辣镇热的神器,但乐于创新的重庆人已经不满足仅在冰粉和豆奶上玩出花样,各种口味的冰沙、冰汤圆、冰果汁等在火锅店无限量供应,简直能享受一整家甜品店的美味。人们吃着火锅辣得爽快,鼻尖冒着汗也不肯放下筷子,只需喝上一口冰到“透心凉”的甜品,冰与火撞击、交融在舌尖之上,无比畅快。
小面中的儿女情长
导演张一白是懂爱情的,一部《将爱情进行到底》曾经是多少人的青春。作为重庆籍的导演,近年来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加入了重庆元素。观众看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会被重庆夜景所吸引。看过《风犬少年的天空》,会喜欢上重庆少年那份单纯与直爽。笔者独具慧眼地发现,重庆小面频频出现在这些剧中,让人意识到,张一白不仅是懂爱情的,更是懂美食的。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陈末、猪头、茅十八坐在梯坎上一起吃重庆小面的场景历历在目。《风犬少年的天空》中,大力娇的小面正宗吃法教学,让人忍不住想马上来一碗。
什么是小面?小面其实是一种很谦卑的自称,无肉即“小”。小面的“小”如同小菜的“小”,小面虽小,调料很大。小面单独看上去微黄,除了淡淡的碱味,是没有多少滋味的。但是搭配上不同的调味配方,却能造就繁多的口味。重庆小面重麻辣、重调料,轻浇头,没有各种荤浇头增色,又能让重庆人吃得心满意足,就是在调料上下足了功夫。
在重庆,面馆的调料起码有十几种,多的甚至有二十多种。包括葱花、姜汁、蒜泥、芫荽、盐、酱油、味精、猪油、芝麻油、花椒油、辣椒油等等。调料是小面的精华所在,辣椒油则是小面的灵魂,实际上每一碗辣椒油里面,还埋伏着十几种香料。每种调料的比例不同,小面的味道就各不相同,鉴于此,各家面馆分别持有“独家调料秘籍”,成就了重庆小面“百家百味”这一传说。
曾有作家如此描述:“随手一抓,一把水面,几根青菜,三两分钟煮毕,五六分钟下肚,小面之小,莫过于此。”清晨开始,小面的麻辣味飘散在各个居民楼下的巷子里,重庆人的一天也就从这一碗简单的小面开始了。
这碗简单的小面,在影视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兄弟情深,来一碗小面吧;儿女情长,来一碗小面吧。《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路过山城,路过街头,路过巷尾,路过梯坎,最后在面馆旁坐下,或是一人一高一矮两个板凳,矮的用来坐,高的用来放碗。或是直接坐在梯坎上,一手拿碗,一手夹起大把小面,大口吞咽。欢声笑语中,简单的食物寓意纯真的情谊。好兄弟,不食山珍海味,纵然同吃一碗小面,也是开心的。《风犬少年的天空》里,当狗哥在天台喊出青春的感悟时:“爱上一个人,就像吃小面一样,又麻又辣”。儿女情长,此刻有了具象的表达。
豆花里的人间烟火
在许多重庆老饕心里,豆花能在重庆美食榜上排前三。在重庆,一天如何吃得巴适,莫过于“早上吃小面,中午吃豆花饭,晚上吃火锅”。豆花能与火锅、小面齐名,可见其地位之高。
豆花的全名叫“豆腐花”,是介于豆浆与豆腐之间的产品。豆花嫩一点则是豆腐脑,若是老一点,则变成了豆腐。当南北地域还在执着于豆花的咸甜之争时,重庆豆花已经有了经典的吃法,一碗豆花,一碗蘸水,配一碗甑子饭,三者合一名为“豆花饭”。豆花饭与火锅的相同之处在于“起于市井,兴于草根”。但是,几十上百年过去了,火锅早已打出品牌,朝着“高大上”的方向奔去,几块钱一份的豆花饭依然走着“亲民路线”。正是这物美价廉的豆花饭,于食客,花钱少吃得饱,于商家,薄利多销,将实惠、接地气与人情全部打包在一份豆花饭中。豆花滑嫩,窖水甘润,蘸水麻辣,韵味绵长,平凡的美食,尽显市井烟火。
重庆豆花频频出现在各种纪录片中,在冯小刚主演的电影《忠犬八公》中却是一闪而过,不过这并不妨碍豆花饭是冯小刚最喜爱的重庆美食。导演张一白更是用行动表达了对豆花的偏爱,拉上剧组演员一同去吃豆花饭,演示了“豆花饭的正确吃法”,并专门为其拍摄了一部短片。豆花饭如何吃更有味?把豆花放入蘸水里,充分拌到蘸水后,盛到饭里面,豆花就着饭一起吃,这样才美味。
文学界最会吃、美食界最会写的汪曾祺先生也被豆花饭俘获芳心,他曾在文章《豆腐》中写道:“我和林斤澜钻进一家只有穿草鞋的乡下人光顾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汤,啥都没有。豆花用筷子夹出来,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澜各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很美。”
不过在川南的富顺、泸州等地,则是先把豆花拈到碗里,再从蘸水碗中夹出适量调料放在豆花上,比起豆花直接蘸“味碟”,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蘸水碗碟很快变得汤汤水水。这样看来,豆花饭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吃法还是颇有讲究的。更有甚者,吃豆花要沿着碗边按顺序把豆花夹起,这样豆花不会戳散,也不会把整碗豆花戳得浑浊。“高手”吃到最后,往往就剩下一碗清澈的窖水,原汁原味喝下,沁人心脾。
豆花不如火锅、小面之类,打出品牌走出重庆。游子在外,难以寻觅的地道滋味,就是那一抹乡愁,那份难寻的豆花,是回家的理由。低调的豆花,诠释着重庆人性格里的朴素与实在。不似火锅的那份豪情万丈,不似小面的那份情意绵绵,有人说“其色白,其水青,润润然如出水之白莲。”那份骨子里的质朴和高洁,当你意识到了,才算真正地认识了重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