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教师,我每天的工作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报数据、找学生谈心、参加会议……在忙碌的工作中打转,生活仿佛有些失重。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让每天的教育生活更游刃有余,我开始思考并寻求改变的策略。
教育是一个场域,这里面有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为此,我开始记录每天遇到的各种教育现象并分类整理,试图通过这样的记录避免那些重复性的无用功。比如在持续记录学生小刚的行为后,我分析出小刚的优缺点。他的优点是认真负责,比如每天按时开关教室窗户,也能认真完成整理图书的工作。小刚的缺点是在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另外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他总是抱怨而不是寻求解决办法。鉴于此,我引导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不良习惯。之后,小刚再与同学发生矛盾,因为有详细的记录,我便可以对整个事情有一个初步的预判。
随着记录的增多,我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记录,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记录习惯后,我对学生形成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能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各种状况。慢慢地,我能站到更高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困扰我的难题难度似乎在一点点降低,自己可把控的时间似乎在一点点增加。
有些问题随着记录、整理的过程解决思路逐渐清晰,得到及时解决,有些依旧找不到思路,此时我会翻阅专业书籍找灵感。比如,我喜欢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找办法,前辈推荐阅读的《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正面管教》等也成为我的枕边书。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作者的教育之道,无论作者用什么样的策略方法解决问题,背后都有一定的“道”,这个“道”就是教育更上位、更高阶、更本质的部分。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不再焦虑,甚至窃喜,因为我似乎把握了解决难题的有效思路:领悟了解题之“道”,“术”会自然生发。自己过去经常采用的各种“术”,哪些恰当哪些不妥,此时也可以轻松辨别。
领悟了难题的“道”,采用了恰当的“术”,我还想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更有效率且自带节奏,这就需要对“术”进行优化。当我带着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思考,带着对书中“道”的理解再次投入阅读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艰涩难懂的文字此时显得如此通俗、亲切,可以一气呵成轻松读完,甚至还能对文中不妥之处进行批注。在我学习其他教师的“术”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自己的“术”的思考,哪里做得不够,哪里做得过度,怎样做才能恰如其分?整个阅读过程,我边读边思,一次次优化,一点点积累。当我再次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时,在教育教学和师生关系构建时更加从容。
身处教育场,每天被琐事缠身,但我们可以适时与教育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阅读和写作给自己制造一个冷静审视它的机会。点滴记录,点滴思考,辅以阅读和实践,这样的经历帮助我走出庸常,过上一种自洽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