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生态环境执法不能再搞过去的‘人海战术’。”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今天在该部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已从“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
近年来,生态环保部门已经形成共识,要将科技手段应用到生态环境执法全过程,达到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减少对企业的干扰。
6月29日,生态环境部6月例行发布会现场。生态环境部供图赵群英说,目前,生态环保系统已经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发现环境问题的机制,可以开展线上远程监督帮扶。
(相关资料图)
以大气领域为例,从2022年5月开始,生态环境部向相关城市推送问题线索企业2万余家,经过地方现场核实,问题发现率在70%-80%。
自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连续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监督帮扶工作。赵群英说,从最初的京津冀及周边,拓展到汾渭平原,再扩展到长三角,最初的工作模式是大兵团作战,多达上千人去查散乱污、查扬尘、查小锅炉等,如今,人员组成更加精简专业,运行机制不断创新优化,方式方法更加精准科学,工作成效也进一步提升。
赵群英介绍,利用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面微站、污染源自动监测、用电用能等技术手段,融合排污许可、行政处罚、信访举报等线索,在一些市县,还将税务数据、天眼工程等纳入进来,识别重点行业排放单位,污染高值区和冒泡区(即突然出现监测数据峰值的地区),从而精准识别重点行业、排放大户的违规排放,带着问题去现场检查。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组织下属评估中心、卫星中心、环科院、监测总站和信息中心,开发出一个信息化支撑平台,包含40多个问题线索识别模型,关联匹配49类数据,通过模型计算发现问题,通过平台向地方推送问题,“实现问题区域动态确定,问题线索一键生成,排查情况实时报送,检查结果一图统揽”。
“可以说,大气执法监管信息化、智慧化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赵群英说。
他表示,今年的大气监督帮扶还将聚焦重点区域,聚焦钢铁、焦化、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采取“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同步发力。
在线下,今年,生态环境部已从全国抽调1900多执法骨干组成监督帮扶专业组,开展了8轮现场监督帮扶,持续对重点地区传导压力。第9批正在进行中。
据介绍,前8轮检查企业8700多家,发现各类问题2.8万个,其中,弄虚作假、逃避监管、超标排污等突出问题3700多个。“如此高的问题比例背后,是大数据平台和专家团队对样本的预先筛选。这8700多家企业,在现场排查前已被高度怀疑可能存在违法违规排污问题。”赵群英说。
线上远程监督帮扶,则通过优化部、省、市三级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地方的工作主观能动性。“部里推线索,省里统筹协调,市县区组织开展现场排查,发现问题后进行整改。其间,还会安排专业人员跟踪问效,抽查地方整改,防止线索推到地方之后检查不实、虚假整改,进一步压实地方责任。”赵群英介绍,今年以来,线上累计识别推送问题企业3800家,经过地方核实,发现80%存在问题。
一些地方也借鉴相关模式创新监管方式。比如,山东、江苏等省打造自动监控、用电用能等信息融合的环保监管体系,通过推送问题线索,大幅减少了现场检查频次。河北邢台信都区建立了高值区溯源类脑指挥平台,今年该区办理的涉气行政处罚案件中,30%的线索就靠这个平台来推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