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世界热议:我和我的村丨同心“同德”谋振兴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3-05-15 22:36:44

2021年6月,新一轮驻村工作队调整后,我接过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第二次来到同心县河西镇同德村,这一次,为的是乡村振兴。三年前,我还是同德村的一名驻村工作队员,那一次,为的是脱贫攻坚。

驻村工作队在同德村枸杞地查看枸杞长势


(资料图)

同德村是“十二五”期间同心县建成的最大生态移民村,安置了来自县内东部山区3个乡镇11个村的6310名群众。搬出大山之前,多数村民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2018年4月驻村第一天,我半天都没找到同德村村委会,那时村里到处都是土堆、草堆、砂石堆,进村的道路坑坑洼洼,村委会的广场满地沙土。走进办公室,脱落的墙皮、破旧的桌椅……每到下雨天,跑风漏雨更是常事。那一刻,我失望了,但我告诉自己不能动摇,必须咬紧牙关走下去,因为身后还有6300多双眼睛盯着自己。

于是,我们先从完善村部基础设施入手,整修村部房屋,硬化村部广场、新建文化长廊、建成水冲厕所。这一年,同德村建起了占地9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引进了服装加工企业,让村上留守妇女就近务工。

“第一书记”不是耀眼的光环,而是组织沉甸甸的信任和村民眼巴巴的期待。2021年6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我总琢磨着要为同德村民办几件实事。

面对2021年的严重旱情,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多次往返区、县水务部门,协调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项目,在全村开了三个出水口,安装了节水灌溉设施,保障了全村的绿化用水,有的村民还发展起了庭院经济,水费都由村集体买单。“做梦也没想到能用免费的自来水浇树种菜、饮牛饮羊!”村民马生龙激动地说。

这几年,一些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发展肉牛养殖尝到了甜头,但养殖圈棚不足却成为制约村民扩大养殖规模的短板,人畜共处、环境污染也直接影响着“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的创建。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经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和深入调研,决定利用村子南部50亩闲置土地建设肉牛养殖“出户入园”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养殖圈棚不足、人畜共处、环境污染的问题。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经自治区发改委申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862万元的同德村肉牛养殖“出户入园”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在2022年顺利实施,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养殖圈棚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就地解决了近100人的就业问题。当看到村上养殖大户“出户入园”后脸上流露出的幸福笑容,我才感到自己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待。

两年来,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刘伟、马彦龙,先后跑过20多个厅局单位,协调172万元的资金和物资,主要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困难村民改善生活条件。争取资金近14万元,帮助村上52名新考录困难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先后将25万元的爱心礼包送到560名小学生手中,鼓励更多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面对多轮疫情的冲击,我们争取近20万元的防疫物资,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年的驻村生活,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时时怀着一颗“公道之心”,事事做到“一碗水端平”,才能干好基层工作;只有抓住基层党建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才能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引领乡村振兴;只有抓住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这个关键,才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只有做到支持不排斥、帮干不包干、补台不拆台、干事不整事,才能处理好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之间的关系,从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同德村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进步,我也见证了同德村的发展与变化。同德村的村名,寄托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搬迁到一起后,同心同德谋发展的美好愿景。过去十年,在各级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同德村的振兴梦正一步步由美好愿景成为生动实景,相信同德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