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在建国之初会封赏功臣,让这些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分得一杯羹。能够称得上是功臣的人不仅自己会获得殊荣,也会让自己的子孙跟着沾光。
但是纵观古代史人们会发现,功臣并非美差,很多功臣后来的结局都很凄惨。因为帝王一旦坐稳皇位,他们所考虑的方向只会是江山未来的发展,为了让自己的血脉得以长久的延续下去,势必要清扫政治道路,所以开国帝王在大肆封赏功臣的另一面,则是大开杀戒。
对此,后世认为古代帝王太多残忍,这样对待功臣是忘恩负义的表现。但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上来看,如果纵容了有野心的人继续留在朝堂上,势必会埋下祸患,严重的可能会动摇帝王的统治地位。很多开国皇帝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所以古代诛杀功臣的帝王不在少数。
(相关资料图)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诛杀功臣的记载,这表明,刘邦在登基以后也做了不少清理工作。但是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刘邦所诛杀的功臣并不多,后世之所以会认为刘邦对功臣不够仁慈,是因为韩信被诛杀,后世认为韩信不应该死,所以为他感到可惜。
刘邦临终之前,吕后在病榻前追问关键职位的人事怎么安排,刘邦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可就是这个"安刘"的周勃,让刘家嫡脉绝了嗣。
到底怎么回事呢?和吕后专权有关。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但他个性太过软弱。吕后将戚夫人削成人棍,他吓得精神几近崩溃,后来吕后又毒杀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还把11岁的的外孙女张嫣嫁给儿子。
刘盈不能认同母亲的做法,也反抗不了她,内心十分痛苦。甚至觉得有这样狠毒的母亲,自己已经不配执掌天下,整日醉生梦死,年纪轻轻就找他爹去了。
吕后这一生,真是什么酸甜苦辣都尝过。虽为刘盈之死感到悲痛,但并没有被击垮,立4岁的太子刘恭为帝,史称"前少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成为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这位刘恭,并不是张嫣的儿子,刘盈对年幼的外甥女下不了手,张嫣至死都是处子之身。吕后无法在这方面强迫儿子,只好让张嫣假装怀孕,等刘盈和宫女生下儿子,就抱给张嫣养,对外谎称是她生的。那名宫女的下场不用多说,肯定是死。
刘恭长到8岁偶然得知自己的身世,口出怨言,宣称长大之后要报仇。吕后不会轻视任何一个潜在的敌人,就将他废黜并暗中杀害,另立刘盈的第四个儿子刘弘为皇帝,史称"后少帝"。
此时的吕氏,已是当朝第一大族,比皇族刘氏还威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吕后走了两步棋。
其一是政治联姻。几乎所有吕氏女都嫁给了刘氏子,刘邦的儿子、孙子们不管自愿不自愿,娶的基本都是吕氏女或吕氏外孙女。通过这样的方式,吕后将吕家和刘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其二是分封诸吕。刘邦从前和群臣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意思是只有刘氏子弟能封王,但吕后打破了这个盟约。
接着,周勃率军冲入宫中,杀了吕产,然后是吕禄及其他吕氏子弟,经过一番血腥的屠杀,吕氏外戚集团彻底被铲除。
"彻底"是什么意思呢?连流着吕氏血脉的小皇帝刘弘和他的几位兄弟都没放过,尽数杀了,刘盈一脉就此断绝。
当然了,周勃等人肯定不能说杀的是皇室血脉,对外宣称这些孩子不是刘盈的亲生子,是吕后从吕家抱来冒充的。
这种说法,只怕连当时没啥见识的庶民百姓都骗不过。冒充一个还说得过去,冒充5、6个,吕后这是有病?
种种迹象表明,代王王后也是吕氏女,刘恒主动或被动地弄死了她及四个儿子,以示和吕氏不共戴天的立场,这才换来了群臣的拥护。真可怕。
总之,周勃等人虽然杀光了刘邦的嫡孙,但为的是保刘氏江山,以刘邦的为人,知道后只会叫好,不会怪罪。
所以,真相是刘弘和兄弟们都是刘盈的亲生子,只是周勃等人对吕氏既恨又怕,不想给吕氏留下任何一点复兴的可能,必要清除吕氏的所有痕迹方才罢休。
平定诸吕后,功臣派和皇族派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选择他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母亲薄姬出身平常,不会再出现太后专政的事情。而且刘恒为人仁厚,名声很好,是大臣们最喜欢的那种皇帝。
那么刘恒是否一点代价都不用付出呢?并不是。
刘恒的原配代王王后在史上是一个迷,姓甚名谁、出自哪个家族都没有记录,只知道她在刘恒登基前去世,她的四个儿子也在刘恒登基后死了,死因是什么没提。
更奇怪的是,按照礼法,刘恒登基后应该追封死去的妻子和儿子,可他并没有。立了生有长子的窦姬为皇后,对亡妻没个交待,大臣们对此也没什么谏言。这是不合常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