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民网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孟竹)8月25日是第七个“全国残疾预防日”,由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北京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共同举办的“健康成长共享阳光——我们的康复故事”康复成功案例分享活动举行。
主办方从报名参选的121个案例中遴选出8个有代表性的康复案例,涉及听力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以及肢体障碍等,由康复教师、儿童家长等讲述感人的康复故事。
“慧慧并不是这么多年我康复的第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小女孩却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慧慧是在一岁左右的时候被发现‘不同’。同龄的小朋友已经可以独坐得很稳,甚至可以扶着东西走路了,可是慧慧却还坐不稳,后来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肌张力严重低下,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自顺义区仁美慧新肢体康复中心的徐春磊与大家分享道,经过和慧慧父母的沟通后制定康复计划,慧慧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康复训练,除了与家长分享经验,老师们也会手把手指导家长亲自帮助孩子进行训练。
“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坐不住椅子,没有模仿,理解不了指令,没有语言与认知能力,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尿裤子,吃饭靠喂,咀嚼能力差,大眼睛空洞无神,一副无欲无求,孤独地沉迷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男孩阳阳患有孤独症,他的康复老师孙宇娜还记得他刚入园时的样子,“起初的练习进行得很艰难,我做完之后,阳阳根本没反应,怎么办呢?那就进行辅助!从全辅助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教着,慢慢到半辅助,再到独立。通常简单的一个模仿动作阳阳就要一两个星期才能完成。”孙宇娜说,随着持续的学习和锻炼,阳阳逐渐具备了模仿能力,随后在学习中加入简单指令,再迈向语言关,从口部模仿到简单发音,“小阳阳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一年后,阳阳有了基础的认知能力,能够用2到3个字简短地表达,执行简单的指令。阳阳的学习开始进入快车道,如今他可以走进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一起开心地玩耍。”
据了解,北京市残联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残疾儿童康复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儿童阶段是残疾康复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期,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对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副主任臧新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