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彭大伟 吴家驹)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在中国新闻社举办的“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沿线国家人民“心联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中国用事实对有关“一带一路”的诸多质疑作出了回应。
(资料图)
万喆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将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优先方向。十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顺利推进基础设施项目,修建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开通航线,基本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
她举例,目前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开通西安至欧亚国家等17条干线通道,把中亚国家从过去的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陆海通道的连接,让中亚国家也实现了通往蓝色海洋的梦想。中吉乌公路过去是走马帮的,现在已经是现代化的车道。老挝是东盟国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山地和高原占了大部分的国土面积。过去老挝境内只有3.5公里的铁路,中老铁路成为双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有力带动各领域合作,让老挝变成了具备区位优势的“黄金大通道”。
2023年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接受记者专访。李骏 摄
万喆还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把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十年来,中国已经从世界规则标准的跟随者,步入了引领者的道路。中国在电网、高铁、通讯、交通、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上,越来越成为引领者。
此外,“一带一路”框架亦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 非盟《2063 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全球和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了有效对接, 形成了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政策合力。
万喆还说,沿线国家人民“心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非常重要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的减贫工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伟大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都是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中国拿出了自己的脱贫经验,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贡献者。
万喆介绍,基础设施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增长,重大项目的合作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农业合作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文教的合作使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鲁班工坊等小而美的项目,让人心更加凝聚了。
对于西方媒体和政客对“一带一路”的诸多质疑,万喆认为,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还是中国自身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会不断面对质疑。
“我们要摆正心态,我们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肯定会越来越多面对既有掌声也有质疑的状况,我们要适应这样的状况。”她说。
万喆表示,中国明确提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她认为,面对质疑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在“一带一路”共建上,十年来一直存在对于债务、绿色环保等方面的质疑,但中国用事实作出了回应。
中国在“一带一路”始终将绿色作为底色,中国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已成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路径。
同时,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上也在统筹增量和存量。在存量上,中国砍掉了一批高耗能、可能造成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在增量上,中国更多利用了先进的新能源和绿色技术。在绿色投资方面,中国也和全球不同国家、地区、机构进行了合作。
此外,2018年,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提升投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在G20框架下,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牵头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制定了《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推动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引导市场资金支持高排放行业稳妥有序实现低碳转型。
“进一步发展,才能进一步保障安全。进一步合作,才能更好地回应那些看起来对我们不利的批评。从增量和存量,或者从全面和重点上来看,未来中国也会把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她说。(完)